小兒腦癱的癥狀及早期表現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一種由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導致的運動與姿勢異常。其本質是原始反射殘存及中樞性協調障礙,正常反射途徑被阻斷,異常反射途徑被固定。腦癱兒童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包括肌張力、姿勢和反射的異常。
小兒腦癱的10大典型癥狀
以下是腦癱兒童常見的10大癥狀,家長可通過觀察寶寶的發(fā)育情況及早發(fā)現問題:
- 運動障礙:腦癱兒童的運動能力明顯低于同齡正常孩子,可能表現為動作笨拙、不靈活,嚴重者無法翻身、爬行、坐起、站立,甚至連咀嚼和吞咽都困難。
- 姿勢障礙:腦癱兒童的身體姿勢異常,穩(wěn)定性差,可能呈現左右不對稱、手腳擺放異常,嚴重者頭部無法保持豎直正中位置。
- 牙齒發(fā)育障礙:牙齒質地差、無光澤、易蛀牙,齲齒等牙病發(fā)生率高。
- 口、面功能障礙:臉部和舌部肌肉痙攣或不協調,導致咀嚼、吞咽困難,口水不止。
- 視、聽覺障礙:常見近視、斜視(多為內斜視),聽力減退,辨別聲音節(jié)奏困難。
- 語言障礙:語言發(fā)育遲緩,可能表現為發(fā)音不清、口吃或失語癥。
- 生長發(fā)育障礙:大多數腦癱兒童身高低于同齡正常孩子,生長發(fā)育顯得落后。
- 智力障礙:約四分之一的腦癱兒童智力正常,半數智力輕度或中度不足,四分之一智力重度不足。
- 情緒和行為障礙:表現為情緒波動大、孤僻、不合群,可能出現強迫、自傷或侵襲行為。
- 癲癇:約39%-50%的腦癱兒童會因大腦病灶誘發(fā)癲癇,智力重度低下者癲癇發(fā)生率更高。
小兒腦癱的早期表現
腦癱的早期表現因月齡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不同階段的典型表現:
新生兒期
- 哺乳困難:不會吸吮、吸吮無力或拒乳。
- 表現過于安靜,哭聲小或持續(xù)哭鬧。
- 自發(fā)運動少,肌張力低下,全身松軟或發(fā)硬。
- 姿勢異常:如上肢內收、內旋、手握拳等。
1-3個月
- 手緊握拳、拇指內收,上肢內收、內旋。
- 無看人意識,眼睛不會注視眼前物體。
- 頭部不穩(wěn)定,無法豎直或偏向一側。
- 肌張力異常:全身發(fā)硬或發(fā)軟。
4-5個月
- 表情呆板,逗引無反應。
- 不會翻身,俯臥位抬頭小于90°。
- 身體逐漸變硬,姿勢不對稱。
6-7個月
- 手、口、眼動作不協調。
- 姿勢別扭,長期保持不對稱姿勢。
- 坐位不穩(wěn),頭背屈、下肢內旋。
- 原始反射仍存在。
7-12個月
- 不能翻身,雙下肢不能支撐。
- 無法用單手抓握玩具,總用一只手抓握。
- 不會獨坐、扶持站立或邁步。
- 12個月后仍流口水、吃手。
結論
若家長發(fā)現寶寶存在上述異常,應及時就醫(yī)診治,以便盡早明確是否患上小兒腦癱并采取干預措施。
參考來源
* 本文所涉及醫(y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yī),以線下面診醫(y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