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手足搐搦癥:原因、癥狀與預防
概述
嬰兒手足搐搦癥是一種常見于1歲以內嬰兒的神經系統疾病,尤其在3至9個月的嬰兒中發病率較高,且多發于冬春季節。該病主要由于維生素D缺乏、甲狀旁腺功能代償不足或其他因素導致血液中游離鈣水平降低,從而引發神經興奮性增高,最終導致局部或全身肌肉抽搐。
病因
- 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是促進鈣吸收的重要營養素,其缺乏會導致血清鈣水平下降。
- 甲狀旁腺功能代償不足:甲狀旁腺在調節體內鈣磷代謝中起關鍵作用,其功能不足會加劇低鈣血癥。
- 其他因素:如喂養不當、日照不足、腸道吸收障礙等,也可能是誘因。
發病機制
在正常情況下,血清中的彌散鈣(游離鈣)占總鈣量的60%左右。若血清總鈣量降至1.75~1.88 mmol/L(7~7.5 mg/dL),或游離鈣水平低于1 mmol/L(4 mg/dL),神經肌肉的興奮性會顯著增強,從而引發抽搐癥狀。
癥狀表現
- 局部肌肉抽搐:常表現為手足部位的不自主抽動。
- 全身性抽搐:嚴重時可表現為全身肌肉的強直性或陣攣性抽搐。
- 其他癥狀:如煩躁不安、哭鬧、食欲減退等。
預防與管理
- 合理補充維生素D:建議嬰兒每日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特別是在日照不足的冬春季節。
- 均衡飲食:確保嬰兒攝入足夠的鈣質和其他營養素。
- 定期體檢:通過定期檢測血清鈣水平,及時發現和糾正低鈣血癥。
- 增加戶外活動:適當增加嬰兒的日光照射時間,以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
結論
嬰兒手足搐搦癥是一種可預防的疾病,家長應重視維生素D的補充和嬰兒的日常營養管理,以降低發病風險。
參考資料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