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營養不良:定義、分級與癥狀
小兒營養不良是指由于攝入食物不足或食物無法被充分吸收和利用,導致能量缺乏,無法維持正常代謝,進而引發身體消耗的醫學狀態。其主要表現為體重減輕或不增加,生長發育停滯。
這種情況通常由熱量和/或蛋白質攝入不足引起,因此也被稱為蛋白能量不足性營養不良。多見于3歲以下的幼兒,尤其是在嬰兒期喂養不當或因疾病因素導致的營養不良。
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知識的普及,小兒營養不良的發病率顯著下降,大多數病例為輕度。
一、小兒營養不良的分級
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小兒營養不良可分為三個等級:
- Ⅰ度(輕型):輕微的營養不良癥狀。
- Ⅱ度(中型):中度癥狀,需及時干預。
- Ⅲ度(重型):嚴重癥狀,可能危及生命。
二、小兒營養不良的癥狀
小兒營養不良的癥狀因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表現如下:
1. 一般癥狀
- 發育遲緩,身材矮小。
- 皮膚和毛發無光澤,黏膜蒼白。
- 體重不增加甚至減少。
2. 消瘦型營養不良
- 皮膚松弛,皮下脂肪減少,缺乏彈性。
- 頭發枯黃,大便頻繁且量少,常伴有粘液。
- 智能和動作發育遲緩,體溫偏低,脈搏緩慢,血壓偏低。
3. 水腫型營養不良
- 輕度:僅表現為皮下水腫。
- 重度:出現生殖器、上肢、腹部及顏面部的凹陷性水腫(按壓后有凹陷)。
- 少數病例可能伴有胸腹腔積水或皮膚紫癜。
- 體重突然增加是水腫的可靠標志。
4. 并發癥
長期營養不良可能導致以下并發癥:
三、結論
小兒營養不良是可以通過科學喂養和及時干預有效預防和治療的,家長應關注孩子的飲食結構和生長發育情況。
參考來源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