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身材矮小的問題時,都會糾結是否應該通過生長激素治療來幫助孩子增高。然而,生長激素的使用并非適用于所有情況,且可能帶來一定的風險。以下通過一位媽媽的真實案例,分析這一問題的復雜性。
媽媽網網友“TRYTRY”分享了她的經歷:她的孩子即將滿6歲,身高僅107厘米,比同齡孩子矮。經過醫院檢查,孩子并未缺乏微量元素,身材矮小是遺傳因素導致的(媽媽身高158厘米,爸爸身高163厘米)。醫生通過生長曲線圖預測孩子成年后身高約為155厘米,并建議使用生長激素治療,每天注射一針,先試3個月,效果好則持續一年。然而,這位媽媽和孩子的父親對是否采用這一治療方案感到非常糾結,既擔心錯過治療時機,又害怕可能的副作用。
網友“小雪親親”指出,骨齡大小是判斷是否需要治療的重要依據。如果骨齡較小,可能只是發育晚,不必過于擔心。例如,她的孩子4歲多時身高僅100厘米,但骨齡僅為2歲,醫生認為孩子屬于發育晚的情況,未來仍有長高的空間。
網友“小朵寶媽媽”提醒,生長激素針不可隨意使用。她提到一個真實案例:一位孩子因注射了從美國帶回的營養激素針,身高迅速增加,但同時變得肥胖且反應遲鈍,給家庭帶來極大困擾。
專家指出,濫用生長激素的現象在一些地區較為普遍,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催長”而盲目選擇這一治療方式。事實上,生長激素的使用需要嚴格的醫學指征,否則可能對孩子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對于非疾病導致的身高問題,家長應注重通過自然方式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在決定是否使用生長激素治療時,家長應充分了解其適用范圍和潛在風險,并在醫生指導下謹慎選擇。更多情況下,通過自然方式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更為安全和可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