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臍疝:癥狀、原因及護理指南
什么是臍疝?
臍疝是一種常見于新生兒的特殊情況,通常發生在臍帶脫落后。表現為肚臍處出現向外突出的圓形腫塊,尤其在早產兒中較為常見。雖然臍疝看起來可能令人擔憂,但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通過自然愈合或簡單護理得到解決。
臍疝的癥狀
- 肚臍處出現軟性、圓形的腫塊,小如黃豆,大如核桃。
- 當嬰兒平臥或安靜時,腫塊可能消失;而在直立、哭鬧、咳嗽或排便時,腫塊會再次突出。
- 用手輕壓腫塊時,可以輕松將其推回腹腔,可能伴隨“咕嚕?!钡穆曇簟?/span>
- 將手指伸入臍孔,可以觸摸到臍疝的邊緣。
臍疝的原因
臍疝的發生與嬰兒的腹部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有關。臍帶脫落后,臍孔兩側的腹直肌尚未完全合攏。當腹腔內壓力增高時(如嬰兒哭鬧、咳嗽等),腹膜會向外突出,從而形成臍疝。疝內容物通常為腸管的一部分。
如何護理臍疝?
自然愈合
隨著嬰兒的成長,臍疝的疝環口會逐漸縮小,大多數情況下在2歲以內自然閉合。如果沒有出現腹痛、嘔吐(提示腸管被夾?。┗蚓植扛腥镜陌Y狀,一般無需特殊處理。
加速愈合的措施
- 使用寬度約4~5厘米的松緊帶,在中心固定半只乒乓球。
- 將乒乓球的凸面對準臍孔,輕輕壓迫,使腸管不再突出。
- 松緊帶兩端使用可調節長短的扣子固定,壓力應適中:既能防止腸管突出,又不影響嬰兒的呼吸和吃奶。
- 每2~3小時檢查一次,確保皮膚未被擦傷。
注意:避免使用錢幣壓迫或繃帶扎緊的方法。這些方法可能導致局部皮膚壞死,不推薦使用。
何時需要就醫?
- 腫塊無法推回腹腔,或伴隨劇烈哭鬧、腹痛。
- 出現嘔吐,可能提示腸管被夾住。
- 肚臍周圍出現紅腫、發熱或感染的跡象。
總結
臍疝是新生兒常見的暫時性問題,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自然愈合。父母需密切觀察寶寶的情況,采取科學的護理措施,并在必要時及時就醫。
參考來源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