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閉鎖:病因、分類與治療進展
概述
膽道閉鎖是一種嚴重的先天性疾病,表現為肝內外膽管阻塞,導致膽汁無法正常排出,最終引發淤膽性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這種疾病是小兒外科領域中最重要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
歷史背景
- 1813年:Home首次報道膽道閉鎖病例。
- 1891年:Tompson系統分析49例膽道閉鎖病例,并進行了詳細報告。
- 1957年:Kasai開展了首例肝門空腸吻合術(Kasai手術),為膽道閉鎖患兒提供了新的治療希望。
膽道閉鎖的分類
根據解剖部位分類
- I型:總膽管閉鎖(占10%)。
- II型:肝總管閉鎖(占2%)。
- III型:肝門部閉鎖(占88%)。
其中,I型和II型被認為是可矯正型(可吻合型),III型被認為是不可矯正型(不可吻合型)。
根據病變范圍分類
- 新生兒肝炎:僅累及肝臟。
- 膽道發育不良:炎癥累及肝外膽道,導致狹窄但未完全阻塞,部分病例可能自愈。
- 可治型膽道閉鎖:阻塞位于肝管、膽囊或膽總管遠端。
- 不可治型膽道閉鎖:肝外膽管嚴重受累,結構纖維化,僅有殘存粘膜。
研究表明,約80%的膽道閉鎖病例由后天炎癥引起,先天性發育異常導致的病例僅占10%,且常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
病理特征
- 肝內型:小肝管排列不整齊、狹窄或閉鎖。
- 肝外型:肝管或膽總管狹窄、閉鎖或完全缺如。
- 膽囊:纖維化、皺縮呈花生狀,內含少量無色或白色粘液,有時完全缺如。
治療進展
Kasai手術
Kasai手術(肝門空腸吻合術)是膽道閉鎖的標準治療方法,通過將肝門部與空腸直接吻合,恢復膽汁引流。盡管手術技術不斷改進,但仍存在遠期并發癥,如膽管炎、肝內膽管囊性擴張、門脈高壓和肝功能衰竭。
統計顯示,約2/3的膽道閉鎖患兒在成年前需要肝移植。
肝移植
肝移植為膽道閉鎖患兒提供了長期生存的可能性。據報道,肝移植的1年生存率為98%,5年生存率超過95%。然而,肝源短缺、經濟負擔和公眾認知不足等問題限制了肝移植的廣泛應用。
結論
盡管肝移植技術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當前條件下,Kasai手術仍是治療膽道閉鎖的主要方法。
參考資料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