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燒藥的醫學全稱為“解熱鎮痛抗炎藥”,屬于一類具有解熱、鎮痛功能的藥物,同時多數還具有抗炎和抗風濕作用。阿司匹林是這類藥物的典型代表,因此這類藥物也被稱為“阿司匹林類藥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只有當體溫超過38.5攝氏度時,才需要考慮使用退燒藥。這是因為發燒本身是一種有益的身體防御反應,能夠殺滅入侵人體的病原微生物。如果過早干預降溫,可能削弱機體的免疫防御能力。
然而,當體溫超過38.5攝氏度時,高熱可能會對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造成不良影響,例如引發不適、昏迷、肝腎功能損傷等問題。對于兒童,還可能出現高熱驚厥等嚴重癥狀。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退燒藥。
需要注意的是,當體溫降至38.5攝氏度以下后,應立即停止使用退燒藥。
退燒藥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體溫,但它并不能直接治療引起發燒的病因。例如,如果高熱是由細菌性肺炎引起的,使用抗生素控制細菌感染才是根本解決辦法。僅使用退燒藥可能會導致體溫暫時下降,但隨后又會反復升高。
這種盲目使用退燒藥可能帶來副作用,例如由于過度出汗導致的虛脫,反而不利于病情的恢復。因此,在使用退燒藥時,必須明確發熱的病因,并配合針對性治療。
例如,某兒童因細菌性肺炎引發高燒,醫生建議在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同時,配合少量退燒藥以緩解高熱癥狀。通過綜合治療,體溫逐步恢復正常,病情也得到有效控制。
科學合理地使用退燒藥,結合對病因的針對性治療,才能有效緩解發熱癥狀并促進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