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營養不良的表現及分型詳解
小兒營養不良是指由于攝食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導致能量缺乏,無法維持正常代謝,進而引發體重減輕、生長發育停滯、肌肉萎縮等病癥。此病癥又稱為蛋白能量不足性營養不良,多見于3歲以下的嬰幼兒。
小兒營養不良的主要表現
- 發育遲緩,身材矮小。
- 皮膚和毛發無光澤,黏膜蒼白。
- 體重不增加甚至下降。
- 可能伴隨智力發育落后和動作遲緩。
營養不良的分型
1. 消瘦型
該類型表現為皮膚松弛、皮下脂肪減少甚至消失,皮膚變薄且無彈性,頭發枯黃。患兒常出現大便頻而量少并伴有粘液。此外,智能和動作發育均有不同程度的遲緩,體溫低于正常,脈搏較慢,血壓偏低。
2. 水腫型
輕度水腫型表現為皮下水腫,重度則可能出現生殖器、上肢、腹部及顏面部的凹陷性水腫(按壓后出現凹陷)。部分患兒可能伴有胸腹腔積水,甚至皮膚紫瘢。水腫型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體重突然增加。
營養不良的并發癥
營養不良的分度
根據營養不良的嚴重程度,可分為以下三度:
Ⅰ度(輕型)
- 精神狀態正常。
- 體重低于正常15%-25%。
- 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為0.8厘米-0.4厘米。
- 皮膚干燥,但身高不受影響。
Ⅱ度(中型)
- 精神不振,煩躁不安。
- 肌張力減弱,肌肉松弛。
- 體重低于正常25%-40%。
- 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于0.4厘米。
- 皮膚蒼白、干燥,毛發無光澤,身高較正常減低。
Ⅲ度(重型)
- 精神萎靡,嗜睡與煩躁不安交替出現。
- 智力發育落后,肌肉萎縮,肌張力低下。
- 體重低于正常40%以上。
- 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額部出現皺紋,呈老人樣面容。
- 皮膚蒼白、干燥、無彈性,毛發干枯,身高明顯低于正常。
- 可能出現低體溫、脈搏緩慢、食欲不振、便秘,嚴重者可因血清蛋白降低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預防與治療建議
小兒營養不良的預防需從均衡飲食、定期體檢和早期干預入手。治療則需根據病情輕重采取個性化的營養補充和醫療干預措施。
結論:小兒營養不良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是改善患兒健康狀況的關鍵。
參考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官方網站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