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性心律與竇性心律失常的全面解析
竇性心律是由竇房結發出的正常心律,其在心電圖上的表現需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 P波在Ⅰ、Ⅱ、aVF、V5導聯直立,aVR倒置。
- P-R間期大于0.12秒。
凡是由于竇房結自律性改變而引起的心律失常,稱為竇性心律失常。竇房結自律性改變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神經因素和體液因素,其中神經因素(尤其是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的影響)起主要作用。少數情況下,竇房結的器質性損害也會導致自律性改變。
竇性心律失常的分類與特征
1. 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是最常見的一種竇性心律不齊,多見于兒童、青年和老年人,中年人較少見。其發生機制與呼吸過程中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張力的周期性變化有關:
- 吸氣時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心率加快;呼氣時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心率減慢。
- 心率快慢變化的周期等于一個呼吸周期,停止呼吸時心律變為規整。
心電圖特點:
- P波為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形態恒定。
- 心率隨呼吸變化:吸氣時增快,呼氣時減慢。
- R-R間距或P-P間距差異達0.12秒以上。
- P-R間期大于0.12秒。
2. 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較少見,其原因尚不完全明確,可能與情緒波動、藥物(如洋地黃、嗎啡等)使用有關。
心電圖特點:
- P波為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形態較恒定。
- P波頻率變化與呼吸無關,心率有時突然增快。
- P-P間距或R-R間距差異達0.12秒以上。
- P-R間期大于0.12秒。
3. 竇房結內游走性節律
竇房結內激動點的移動會導致P波形態、大小和方向的逐漸變化。
心電圖特點:
- P波為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
- P波形態和大小不一致。
- P-R間期發生長短變化,但均大于0.12秒。
4. 與心室收縮排血有關的竇性心律不齊
此類型竇性心律不齊是由于心室收縮排血異常導致竇房結血液供應不均勻,從而影響竇房結的自律性。
5. 異位心律誘發的竇性心律不齊
異位激動(尤其是心房異位激動)可能導致竇房結激動提前發生,并引發一過性竇性心律不齊。
竇性心動過緩
竇性心律慢于每分鐘60次稱為竇性心動過緩,可見于健康成人(尤其是運動員和老年人)及睡眠時。其他原因包括:
- 顱內壓增高。
- 血鉀過高。
- 甲狀腺功能減退。
- 低溫。
- 藥物作用(如洋地黃、β受體阻滯劑等)。
- 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病竇綜合征)。
總結
竇性心律失常的類型多樣,影響因素復雜。其診斷主要依賴心電圖表現,結合臨床背景和病史分析,有助于明確病因并指導治療。
參考來源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