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診療指南:全面解析與實用建議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影響兒童,尤其是嬰幼兒群體。由于兒童衛生意識較弱,病毒容易通過接觸傳播,導致感染。以下是手足口病的詳細診療指南,幫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應對這一疾病。
1. 手足口病的主要特點
手足口病的臨床特點和流行規律如下:
- 季節性高發:多發于夏秋季節。
- 易感人群:以兒童為主要發病對象,尤其是嬰幼兒,常在幼兒園、托兒所等聚集場所流行。
- 典型癥狀:初期表現為發熱,隨后在口腔、手掌、足底等部位出現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
- 病程較短:大多數病例在1周內痊愈。
2. 輔助檢查與診斷依據
為了明確診斷和評估病情,以下輔助檢查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2.1 血液檢查
-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升高,淋巴細胞比例較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偏低。
- 血生化檢查:部分病例顯示丙氨酸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輕度升高。重癥病例可能出現血糖升高。
2.2 腦脊液檢查
- 外觀清亮,壓力增高。
- 白細胞計數增多,危重病例中多核細胞比例可能高于單核細胞。
- 蛋白含量正常或輕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2.3 影像學檢查
- X線胸片:表現為雙肺紋理增多,可能出現網絡狀、點片狀或大片狀陰影,部分病例以單側為主,嚴重者快速進展為雙側大片陰影。
- 磁共振成像(MRI):主要顯示腦干和脊髓灰質的損害。
2.4 心電圖和腦電圖
- 心電圖:可能顯示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伴有ST-T波改變。
- 腦電圖:部分病例表現為彌漫性慢波,少數病例可見棘(尖)慢波。
2.5 病原學檢測
通過病原學檢測可明確手足口病的致病病毒類型:
- 病毒分離:從咽拭子、咽喉洗液、糞便、肛拭子、腦脊液或皰疹液中分離出腸道病毒,并鑒定為腸道病毒71型、柯薩奇病毒A16型或其他腸道病毒。
- 核酸檢測:通過PCR技術檢測樣本中的腸道病毒核酸。
- 血清學檢測: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中腸道病毒抗體水平升高4倍或以上。
3. 預防與治療建議
手足口病以支持治療為主,重在預防并發癥。以下措施可供參考:
- 保持兒童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
- 加強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定期消毒玩具、餐具等物品。
- 對于重癥病例,需及時就醫,可能需要抗病毒治療和對癥支持。
4. 結論
手足口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絕大多數兒童可在短時間內痊愈,但重癥病例可能危及生命。家長和醫務人員需高度重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參考資料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