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產過程中,許多人對側切存在疑慮,尤其擔心其帶來的疼痛感。那么,順產是否一定需要側切呢?事實上,側切并非陰道分娩的常規操作,只有在特定情況下,醫生基于母嬰健康的綜合考慮,才會選擇進行側切術。
側切術是指在分娩過程中,為了避免更嚴重的會陰撕裂或其他并發癥,醫生在會陰部位進行的外科切開操作。這一手術旨在幫助胎兒順利娩出,同時保護母嬰健康。
以下是順產中可能需要進行側切的8種具體情況:
初產婦會陰條件較差:初產婦的會陰部可能較緊,陰道口狹窄,會陰體較長,彈性差,組織硬韌,或者會陰部存在炎癥、水腫等問題。這些情況可能導致胎兒娩出時發生嚴重的Ⅱ度以上會陰撕裂。
胎兒較大或胎位不正:胎兒較大、胎頭位置異常或頭盆不正,再加上產力不足,可能導致胎頭被阻于會陰部,需通過側切幫助胎兒娩出。
高齡產婦或高危妊娠: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或患有心臟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高危妊娠情況時,為減少體力消耗和分娩風險,醫生可能會選擇側切。
胎兒缺氧或胎心異常:當子宮口已開全且胎頭較低,但胎兒出現明顯缺氧、心率異常、羊水混濁或混有胎便時,側切可加速分娩,降低胎兒風險。
借助助產工具:使用產鉗或胎頭吸引器輔助分娩,或初產臀位經陰道分娩時,可能需要側切以降低會陰損傷。
會陰疤痕影響擴張:經產婦如果曾做過側切手術或會陰修補術,可能存在疤痕組織,影響會陰擴張,需再次側切。
縮短第二產程:患有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產婦,為避免長時間分娩對身體的負擔,醫生可能選擇側切。
早產或胎兒宮內窘迫:早產、胎兒宮內發育遲緩或胎兒宮內窘迫時,為盡快娩出胎兒,側切可能是必要的。
是否進行側切術,取決于醫生對產婦和胎兒健康狀況的綜合評估。醫生會根據會陰條件、胎兒狀況、分娩進展以及潛在風險等因素,權衡利弊后做出決定。
產婦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降低側切的可能性:
側切并非順產的必然操作,而是醫生在特定情況下的專業選擇。產婦無需過度擔憂,應與醫生充分溝通,了解自身情況,積極配合分娩過程。
參考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婦產科學院(AC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