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種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癥,尤其在新生兒中表現為多種非特異性癥狀。根據臨床觀察,新生兒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可能以腹瀉、食欲不振等前驅癥狀為主,或者突然起病,癥狀復雜且涉及多個臟器。
以下是常見癥狀及其發生比例(根據Cherry統計的45例數據):
新生兒病毒性心肌炎在超聲心動圖檢查中可能表現為類似擴張型心肌病的特征,或心室壁呈瘤樣改變。這些影像學特征對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新生兒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進展迅速,病死率高,預后較差,且具有一定的流行傾向。自1956年首次報道柯薩奇B病毒引起的新生兒心肌炎流行以來,全球范圍內多次出現類似病例。
以下為部分歷史流行案例:
時間 | 地點 | 病例數 | 死亡數 | 主要病原 |
---|---|---|---|---|
1956年 | 南非某醫院嬰兒室 | 10例 | 5例 | 柯薩奇B病毒 |
近年 | 中國東北某醫院嬰兒室 | 38例(心肌炎14例) | 8例 | 柯薩奇B3及B5病毒 |
新生兒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特征以心肌炎癥和壞死為主,常伴有多臟器損害。這些表現與重癥敗血癥的臨床癥狀類似,需加以鑒別。
新生兒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種嚴重的疾病,需早期識別和干預,以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