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成因、癥狀及護理指南
什么是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表現為新生兒皮膚和白眼球發黃。這種現象是由于新生兒體內膽紅素代謝出現障礙,導致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而引起的。
膽紅素及其代謝過程
膽紅素是人體內紅細胞老化分解后產生的一種代謝廢物。正常情況下,膽紅素通過肝臟處理后排出體外。然而,如果膽紅素產生過多或肝臟處理能力不足,就會在體內堆積,從而引發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分類
- 生理性黃疸:通常出現在出生后2-3天,4-5天達到高峰,7-10天逐漸消退。這種黃疸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特殊治療。
- 病理性黃疸:出現時間早(出生后24小時內)、持續時間長(超過兩周),或伴有其他癥狀(如嗜睡、拒奶)。需要及時就醫并接受治療。
新生兒黃疸的常見原因
- 新生兒肝臟功能尚未完全發育,膽紅素代謝能力較弱。
- 母乳喂養可能導致母乳性黃疸,但這種情況通常無害。
- 紅細胞破壞增加,例如溶血性疾病或感染。
如何護理新生兒黃疸?
- 定期監測:觀察寶寶的皮膚和眼白顏色變化,定期測量膽紅素水平。
- 光照療法: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藍光照射,幫助分解膽紅素。
- 母乳喂養:確保寶寶攝入充足的母乳,有助于促進膽紅素的排泄。
- 及時就醫:如果發現黃疸加重或伴隨其他異常癥狀,應立即就醫。
何時需要警惕?
如果新生兒黃疸在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或持續時間超過兩周,或者伴隨嘔吐、嗜睡、拒奶等癥狀,應盡快尋求醫生的幫助。
結論
新生兒黃疸是一種常見且通常可治愈的現象,家長只需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并做好日常護理,大多數寶寶都能迅速恢復健康。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