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其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該疾病以結核結節、干酪樣壞死和空洞形成為主要病理特征,臨床表現包括低熱、盜汗、乏力、消瘦、咳嗽和咯血等癥狀。
妊娠合并肺結核可分為兩種類型:
盡管發達國家妊娠合并肺結核的發病率已顯著下降,但在發展中國家,這一問題仍較為常見。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肺結核發病率近年來呈現上升趨勢,尤其在資源有限的地區,妊娠合并肺結核的防治工作面臨巨大挑戰。
如果未能及時使用抗結核藥物,肺結核可能對孕婦及胎兒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包括: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抗結核藥物的廣泛應用,妊娠合并肺結核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這些藥物包括異煙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等,通常被認為對孕婦和胎兒安全。然而,治療過程中需密切監測藥物的潛在副作用,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為了有效降低妊娠合并肺結核的發病率,應采取以下措施:
妊娠合并肺結核是一種高危妊娠狀態,盡管其在發達國家的發病率已顯著下降,但在發展中國家仍需高度重視。通過早期篩查、規范治療和多學科協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及胎兒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