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一種癥狀,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及眼球鞏膜發黃。根據其病因和表現,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了解其分類和特點,有助于家長及醫護人員及時采取適當的治療措施。
生理性黃疸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通常出現在寶寶出生后2-3天,表現為皮膚、黏膜和眼白發黃。此種黃疸一般在1-2周內逐漸消退,無需特殊治療,愈后良好,不會引起后遺癥。
病理性黃疸則較為嚴重,可能引發核黃疸等危及生命的疾病。其主要表現包括:
一旦發現上述癥狀,需立即就醫,以防止呼吸衰竭和核黃疸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針對病理性黃疸,醫療機構通常會根據病情采用以下治療方法:
新生兒黃疸的發生與新生兒肝臟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有關。生理性黃疸的發生率較高,約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會出現。而病理性黃疸的發生則可能與溶血、感染、遺傳代謝性疾病等因素相關。
新生兒黃疸是常見但需重視的現象,家長應密切觀察寶寶的癥狀變化,及時就醫以確保寶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