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熱性驚厥的病理生理基礎與應對措施
病理生理基礎
小兒熱性驚厥的病理生理基礎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癲癇性發作和非癇性發作。
- 癲癇性發作:由各種原因引起腦細胞功能紊亂,導致大腦神經元興奮性過高。神經元突然大量異常超同步放電,通過神經傳遞引發骨骼肌的運動性發作。
- 非癇性發作: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
- 腦干、脊髓、神經肌肉接頭或肌肉本身的興奮性增高。
- 體內電解質變化,例如鉀、鈉升高或鈣、鎂等降低。
- 情緒波動,例如癔癥等心理因素。
癥狀表現
熱性驚厥的典型癥狀包括:
- 陣發性四肢和面部肌肉抽動。
- 伴隨兩側眼球上翻、凝視或斜視。
- 神志不清。
- 可能出現口吐白沫、嘴角牽動、呼吸暫停及面色青紫。
- 發作時間通常為3~5分鐘,有時可能反復發作甚至持續狀態。
潛在風險
盡管短暫的抽搐通常不會對大腦產生明顯影響,但長時間的抽搐,尤其是癲癇持續狀態,可能導致永久性的神經系統損害。
應對措施
當小兒發生熱性驚厥時,家長應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冷靜,確保患兒的呼吸道通暢。
- 避免患兒因抽搐而受傷,例如移開周圍硬物。
- 記錄發作時間和癥狀,以便提供給醫生參考。
- 盡快將患兒送往醫院進行專業診斷和治療。
補充信息
熱性驚厥通常發生在6個月至5歲之間的兒童,且多與發熱相關。研究表明,約2%~5%的兒童會經歷至少一次熱性驚厥。家長應特別注意高熱時的護理,以降低發作風險。
結論
熱性驚厥雖然常見,但其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及時就醫和科學護理是確保患兒健康的關鍵。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