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血型不合是導致新生兒溶血病的重要原因之一。Rh血型的分布因人群和種族而異。在我國漢族人群中,Rh陰性血型的比例僅為0.34%,而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這一比例可能超過5%。Rh血型系統(tǒng)中包含六種抗原:C、c、D、d、E和e,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強,且與溶血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當Rh陰性(Rh-)的準媽媽懷有Rh陽性(Rh+)胎兒時,胎兒的紅細胞上會攜帶D抗原,而母體因缺乏D抗原可能產生抗D抗體。第一胎通常不會出現(xiàn)嚴重的溶血病,因為母體初次接觸D抗原時,抗體生成較少。然而,在第二胎時,由于母體已對D抗原致敏,抗體數(shù)量顯著增加,可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與胎兒紅細胞發(fā)生免疫反應,導致溶血病。
在我國,ABO血型不合是新生兒溶血病的主要原因,占病例總數(shù)的96%以上。其中,母親為O型血的情況占ABO溶血癥的95%。但需要注意的是,O型血的準媽媽并不一定會生出患溶血病的孩子。
如果胎兒的血型中含有母體沒有的抗原(如A或B抗原),則可能發(fā)生溶血病。大多數(shù)O型血孕婦在妊娠前已接觸過ABO血型抗原,例如:
這些接觸可能導致母體產生抗A或抗B抗體。當這些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時,與胎兒紅細胞抗原發(fā)生反應,可能導致溶血病。然而,第一胎的癥狀通常較輕,原因包括:
如果母親為O型Rh-,而胎兒攜帶A或B抗原,則發(fā)生新生兒溶血病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Rh血型不合和ABO血型不合是新生兒溶血病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發(fā)生機制和風險因素,有助于孕期管理和疾病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