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癥狀、成因及應對措施
什么是黃疸?
黃疸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其特點是皮膚、口腔黏膜和眼白(鞏膜)出現發黃現象。這一癥狀的發生是由于體內膽紅素代謝出現障礙,導致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
膽紅素的來源及代謝過程
膽紅素是紅細胞老化后分解代謝產生的一種廢物。正常情況下,膽紅素通過肝臟代謝并經膽道排出體外。然而,當膽紅素的生成過多或排泄受阻時,體內膽紅素水平會升高,從而引發黃疸。
黃疸的常見人群
- 成年人:黃疸可能由肝臟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膽道阻塞或溶血性貧血等問題引起。
- 新生兒:新生兒黃疸較為常見,尤其在出生后幾天內出現,可能是生理性或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分類
新生兒黃疸分為兩種類型:
- 生理性黃疸:通常出現在出生后2-3天,持續約1-2周后自行消退。這是一種正常現象,與新生兒肝臟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有關。
- 病理性黃疸:可能由感染、溶血、膽道阻塞等原因引起,通常在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程度較重且持續時間較長,需要及時治療。
家長應如何應對新生兒黃疸?
當新生兒出現黃疸時,家長需密切觀察寶寶的狀況,尤其注意以下幾點:
- 觀察黃疸的出現時間、程度及持續時間。
- 若黃疸在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或持續時間過長,應盡快就醫。
- 定期復查血清膽紅素水平,確保病情得到控制。
治療與預防
對于病理性黃疸,及時治療是關鍵。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光療、換血療法和藥物治療。此外,母乳喂養和適當的護理有助于預防和緩解生理性黃疸。
結論
黃疸是一種需要重視的癥狀,尤其是新生兒黃疸。家長應密切關注寶寶的健康狀況,及時采取措施,避免病情惡化。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