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是一種由于體內鐵儲存不足,無法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需求而導致的貧血癥狀。在中國,這種貧血類型較為常見,尤其多見于女性和嬰幼兒群體。雖然缺鐵性貧血是一種普遍的健康問題,但其潛在危害不可忽視,因此患者需引起重視并采取有效治療措施。
治療的首要目標是去除導致缺鐵的根本原因。單純補充鐵劑只能暫時改善血象,卻無法徹底解決問題。如果忽視原發病的治療,貧血可能反復發作。
鐵劑補充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主要手段,通常以口服鐵劑為首選,每日補充元素鐵150~200毫克即可。常用的鐵劑包括琥珀酸亞鐵和富馬酸亞鐵。為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建議在進餐時或餐后服用。
服用鐵劑后,患者的癥狀通常會迅速改善。網織紅細胞數量在服藥3~4天后開始上升,7天左右達到高峰;血紅蛋白水平在2周后顯著提升,并在1~2個月內恢復正常。
即使血紅蛋白恢復正常,鐵劑治療仍需繼續進行,直至血清鐵蛋白水平恢復至50μg/L以上。如果無法通過血清鐵蛋白監測,則建議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繼續服用鐵劑3個月,以補充體內儲存鐵。
對于無法耐受口服鐵劑、吸收不良或失血速度較快的患者,可選擇胃腸外給藥,如右旋糖酐鐵或山梨醇鐵肌內注射。
中醫認為,脾虛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關鍵,因此治療應以健脾益氣生血為主。脾被視為“后天之本”,是氣血生成的根源。脾功能正常則氣血充足,氣血相互依存,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為了預防缺鐵性貧血,建議日常飲食中多攝入富含鐵的食物,如紅肉、動物肝臟、深綠色蔬菜等。同時,注意避免長期素食或偏食,尤其是女性和嬰幼兒群體更需關注鐵的攝入量。
缺鐵性貧血雖然常見,但其危害不可忽視。通過科學的治療和合理的預防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避免長期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