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顱內出血后遺癥的改善與預防措施
新生兒顱內出血后遺癥是一種嚴重的醫學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以下內容將詳細介紹改善與預防新生兒顱內出血后遺癥的相關措施。
1. 防止繼續出血
為防止新生兒顱內出血的進一步惡化,應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新生兒的體溫,避免受涼。
- 確保環境安靜,減少刺激,避免哭鬧加重出血。
- 保證呼吸道通暢。若無嘔吐,可將上半身抬高15~30度以減輕顱內壓力;若有嘔吐,應采取平臥并將頭偏向一側,同時通過胃管喂養。
- 限制靜脈液體輸入量至60ml/kg·d,根據嘔吐情況及心腎功能調整。
- 每日肌注或靜注維生素K(劑量為1.5mg,早產兒酌減),連續使用3天,同時補充維生素C。
- 必要時使用止血劑(如止血敏),并輸注小量新鮮血或新鮮冷凍血漿(10ml/kg)以補充凝血因子并糾正貧血。
2. 對癥處理
針對新生兒顱內出血的癥狀,應采取以下對癥治療措施:
- 煩躁不安或抽搐時,可交替肌注氯丙嗪(每次2mg/kg)和苯巴比妥鈉(每次5~8mg/kg),每3~4小時一次,癥狀控制后逐漸減量。
- 若顱壓明顯增高(囟門飽滿),可使用甘露醇(首劑0.5~0.75g/kg靜推,隨后0.25g/kg每日4次)和地塞米松(0.5~1mg/kg每日2~4次)以降低顱壓并控制腦水腫。
- 對于呼吸微弱、不規則或青紫癥狀明顯的患兒,需使用人工呼吸機,并糾正酸中毒以維持良好的灌注。
- 如存在硬腦膜下血腫,可多次進行硬腦膜下穿刺排液;若3周后積液未消退,可考慮手術摘除積液囊。
3. 保護腦組織
為了保護腦組織,促進功能恢復,可采取以下措施:
- 靜脈滴注細胞色素C、輔酶A和ATP(加入10%葡萄糖液中),持續1~2周。
- 使用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維生素B6、胞二磷膽堿、腦活素和腦復康等藥物,可能對腦細胞功能恢復有幫助。
4. 預防感染
為防止感染發生,可適量使用抗生素。
5. 預防措施
在新生兒顱內出血發生之前,采取以下預防措施尤為重要:
- 孕期定期進行產前檢查,重點監護胎位不正或頭盆不稱的孕婦。
- 分娩時避免胎兒缺氧,謹慎使用催產素或中樞神經抑制藥物(如嗎啡)。
- 對于早產兒、手術產及分娩過程中曾有窒息的新生兒,出生后應進行特殊護理,并肌內注射維生素K以預防顱內出血。
結論
新生兒顱內出血后遺癥是嚴重的醫學問題,通過及時的治療和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顯著降低其發生率和嚴重程度。
參考來源: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