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治療方法及護理策略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一種危及新生兒生命的嚴重疾病,其治療和護理需要高度重視。以下是針對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詳細治療方法和護理策略。
1. 加強護理
護理是治療新生兒顱內出血的重要環節,具體措施包括:
- 保持環境安靜,避免頻繁搬動患兒。
- 讓患兒頭部保持中位或右側臥位,頭肩稍微墊高30°。
- 維持體溫在35.5~36.5℃之間。
- 對出生時即有癥狀的患兒,推遲喂奶,提供氧氣,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 控制液體攝入量,每天50~60ml/kg,寧少勿多。
2. 控制出血
控制出血是治療的關鍵,常用的方法包括:
- 使用維生素K1:1~5mg/次,肌內注射,每天1次,連續3天。
- 使用止血藥物:如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絡(安絡血)、血凝酶(立止血)、氨甲苯酸或氨基己酸。
- 輸注新鮮血漿或全血:每天10~20ml/kg。
- 補充維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促進止血。
3. 抗驚厥治療
驚厥會加重病情,應及時使用抗驚厥藥物。治療原則包括:
- 優先選擇一種抗驚厥藥物,劑量足夠,必要時可交替使用兩種藥物。
- 治療期間需監測藥物血濃度。
- 觀察藥物效果,以驚厥停止、呼吸心率平穩為目標。
4. 降低顱內壓
顱內壓升高是顱內出血的常見并發癥,可通過以下方法緩解:
- 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每次0.5~1.0mg/kg,每6~12小時1次,靜脈滴注,通常在48小時內使用。
- 使用20%甘露醇:適用于腦疝晚期,每次0.25~0.5g/kg,可每6小時重復使用。
- 控制液體攝入量:每天60~80ml/kg,并根據電解質、血漿滲透壓及尿量調整。
5. 維持正常腦灌注
大量腦室內出血(IVH)會導致腦灌流減少,應維持血壓穩定,避免過度波動,同時避免過度積極治療以防加重腦損傷。
6. 腦代謝激活劑
促進腦代謝恢復的常用藥物包括:
- 胞磷膽堿:100~125mg/次,加入5%~10%葡萄糖液50ml內,每天1次,療程10~14天。
- 腦蛋白水解物(腦活素):每天1~2ml,稀釋后靜脈滴注或肌內注射,療程10~14天,可重復2~3個療程。
- 吡拉西坦(腦復康):恢復期每天0.2g,連續服用3個月。
- 其他藥物:如細胞色素C、三磷腺苷(ATP)、輔酶A等。
7. 腦硬膜穿刺和外科治療
手術治療的指征包括出血病灶較大、顱壓增高或腦疝癥狀明顯。具體措施:
- 硬膜下穿刺:每天1次,每次抽出量不超過15ml。
- 外科手術:適用于后顱凹大量硬膜下出血或小腦幕切跡疝。
- 無明顯癥狀的硬膜下出血患兒可不手術,但需嚴密觀察。
8. 高壓氧治療
高壓氧治療可促進腦水腫消退,具體方法:
- 全艙給氧法:每天1次,氧濃度90%~100%,壓力2kPa,每次2小時。
- 連續治療5~10次,直至臨床癥狀改善。
9. 支持療法
支持療法旨在維持患兒的基本生命體征和代謝平衡,包括:
- 維持正常通氣。
- 調整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 維持正常體溫和代謝狀態。
- 處理可能的代謝紊亂,如低血糖癥、低鈣血癥、低鎂血癥、低鈉血癥等。
結論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治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包括病情嚴重程度和患兒的個體差異。科學、規范的治療和護理是改善預后的關鍵。
參考資料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