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破裂是一種嚴重的產科并發(fā)癥,通常發(fā)生于難產、高齡多產或子宮曾經經歷手術或損傷的產婦。根據破裂的原因,可分為無瘢痕子宮破裂和瘢痕子宮破裂。以下從原因、分類及相關因素等方面進行詳細解析。
梗阻性難產是子宮破裂最常見的原因。由于骨盆狹窄、頭盆不稱、軟產道畸形、盆腔腫瘤或異常胎位等因素阻礙胎先露下降,子宮為了克服阻力會加強收縮,導致子宮下段被迫拉長變薄,最終發(fā)生破裂。這種破裂通常發(fā)生在子宮下段。
子宮瘢痕破裂的主要原因包括剖宮產術、子宮肌瘤剝除術、子宮破裂或穿孔修補術及子宮畸形矯形術等。妊娠期間,機械性牽拉可能導致瘢痕處破裂。此外,子宮瘢痕處內膜受損可能引發(fā)胎盤植入或穿透性胎盤,從而導致自發(fā)性子宮破裂。
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上升,子宮體部縱切口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的子宮破裂風險顯著增加。這與宮體部縱切口的解剖特性、感染風險及產程管理不當等因素有關。
宮縮劑(如縮宮素或米索前列醇)的不當使用是子宮破裂的另一常見原因。劑量過大、給藥速度過快、子宮頸不成熟、胎位不正或梗阻性難產等情況下,若用藥期間未仔細觀察產程,可能導致子宮破裂。
在宮口未完全擴張的情況下,強行實施產鉗術或臀牽引術可能導致子宮頸嚴重裂傷并延伸至子宮下段。此外,忽略性橫位內倒轉術、毀胎術及人工剝離胎盤術等操作不當,也可能引發(fā)子宮破裂。
雙角子宮或單角子宮等子宮畸形,以及子宮壁發(fā)育不良,均可能增加子宮破裂的風險。
多產婦、多次刮宮史、感染性流產史、宮腔感染史、人工剝離胎盤史及葡萄胎史等因素可能導致子宮內膜及肌壁受損,從而引發(fā)胎盤植入或穿透,最終導致子宮破裂。
子宮破裂的分類主要依據破裂原因、發(fā)生時間、部位及破裂程度等因素進行劃分。
子宮破裂是一種復雜且嚴重的產科并發(fā)癥,其發(fā)生與多種因素相關。通過準確識別風險因素并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子宮破裂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