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是一種常見的血液系統疾病,指人體血液中紅細胞數量或血紅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其主要表現為乏力、頭暈、面色蒼白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成人男性血紅蛋白低于130 g/L,女性低于120 g/L,孕婦低于110 g/L時可診斷為貧血。
營養不良性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類型之一,通常由飲食不均衡或長期胃腸疾病(如腹瀉、腸炎、潰瘍病)引起。這類貧血患者體內缺乏造血所需的營養素,如鐵、維生素B12和葉酸。
預防營養不良性貧血的關鍵在于調整飲食結構,確保營養均衡。以下是具體建議:
根據《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的研究,鐵缺乏是全球范圍內導致貧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每日膳食中建議攝入18毫克鐵以滿足人體需求。
通過科學的飲食調整和積極治療相關疾病,可以有效預防和改善營養不良性貧血,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