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心肌酶升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現象,尤其是在經歷過窒息、宮內窘迫等異常出生情況的嬰兒中。心肌酶的變化通常反映了心肌細胞的受損程度,是評估新生兒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
目前臨床上常用以下血清指標來評估心肌損害:
指標名稱 | 分布特點 | 臨床意義 |
---|---|---|
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 | 分布廣泛,腎、骨骼肌含量較多 | 特異性較差 |
LDH(乳酸脫氫酶) | 分布廣泛 | 特異性較差 |
CK(肌酸激酶) | 骨骼肌含量豐富,其次是心肌和腦組織 | 反映心肌損害 |
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 | 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胞漿內 | 心肌特異性強,最能代表心肌受損 |
α-HBDH(α-羥丁酸脫氫酶) | 主要存在于腦、心肌中 | 升高提示心腦損害,特別是當α-HBDH升高>LDH升高時 |
心肌酶譜的升高程度與窒息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特別是CK-MB的升高最具診斷意義,可作為窒息后心肌損害的早期、靈敏、特異的重要診斷指標。
對于心肌受損的新生兒,通常采用果糖、維生素C等營養心肌的治療方法,以幫助心肌細胞恢復功能。
新生兒心肌酶譜的檢測和監測對于早期發現和治療心肌損害具有重要意義,應引起家長和醫護人員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