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延安醫院因咳嗽就診,醫生診斷后開具了止咳藥。用藥后癥狀有所緩解,但家長仍對病情存疑,決定進一步尋求更權威的醫療建議。
第二天,家長帶孩子前往云大醫院掛了專家號。醫生查看了病歷并聽診后表示前次開的止咳藥是對癥的,并建議再配三天頭孢克洛鞏固治療。如果咳嗽停止則可停藥,若癥狀持續則需復診。同時,醫生提醒注意孩子的保暖措施。經過這次診療,所謂的“肺炎”問題得以解決。
不久后,孩子出現眼睛發炎的癥狀,家長再次帶孩子前往云大醫院。然而由于下午沒有專家號,接診醫生表示此類問題應掛眼科號,并暫時開具了消炎藥作為應對。如果藥物無效,建議次日到眼科進行進一步診斷。家長對兒科的診療范圍產生了疑惑。
天氣變化后,孩子再次發燒,但無明顯癥狀,僅表現為食欲下降。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就診,因下午沒有專家號,由普通醫生接診。醫生通過測量體溫和簡單聽診后判斷為“上呼吸道感染”,并開具了藥物。
家長質疑診斷依據,提出孩子沒有流鼻涕或咳嗽等典型癥狀,懷疑可能是積食引起的發熱。醫生解釋發熱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拉肚子、流鼻涕等,但未能提供更具體的分析。
家長進一步詢問感冒是病毒性還是細菌性,醫生建議驗血確認。驗血結果顯示為細菌感染,隨后換了一位年輕醫生診斷。醫生建議繼續服用家中現有的消炎藥即可。
孩子連續服用了5天頭孢克洛后,家長帶孩子到社區醫院復查血液,結果顯示感染已消除。家長決定在當天結束后停止用藥。
通過合理診斷和科學用藥,孩子的病情得以有效控制,但家長在就診過程中需更主動地與醫生溝通,確保治療方案的科學性和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