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HBV)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毒感染,許多患者對其存在誤解,認為感染乙肝病毒意味著壽命縮短。然而,這種錯誤觀念不僅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導致部分患者對抗病毒治療產生恐懼和抵觸情緒。
專家指出,抗病毒治療的目的是控制病毒復制,降低肝損傷風險,并非“宣告死亡”。根據《2008年亞太肝病學會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抗病毒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后。
對于e抗原陽性患者,如果治療后實現了“雙達標”,即:
此后每半年復查一次,連續兩次達標即可視為治療有效,考慮停藥。
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一些抗病毒藥物在抑制HBV DNA和促進e抗原轉換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例如,替比夫定(Telbivudine)被認為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藥物,有助于患者更快實現“雙達標”。
乙肝治療是一場“持久戰”,患者需要有耐心并嚴格遵循治療方案。雖然實現停藥是許多患者的目標,但前提是完成足夠的療程并達到預定的治療目標。
具體治療建議如下:
乙肝患者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抗病毒治療,避免誤解和恐懼,遵循醫囑,堅持治療,方能有效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