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接種后,體內產生的乙肝表面抗體(HBsAb)水平會隨著時間逐漸下降。通常情況下,完成3針疫苗接種后的1個月內,約97%的人群能夠檢測到乙肝表面抗體;第2年抗體水平仍保持較高狀態;但到第3年時,抗體陽性率可能下降至74%左右,同時抗體滴度也會有所降低。
是否需要再次接種乙肝疫苗,主要取決于乙肝表面抗體滴度的檢測結果:
我國多數醫學專家建議,在完成初次免疫接種后3年內加強接種1次為佳。
根據接觸者的免疫接種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
對于從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接觸者,應在接觸后24小時內盡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隨后在1周內開始接種乙肝疫苗。
對于已接種過乙肝疫苗但未完成全程免疫的接觸者,應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按照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補全全程接種。
對于已接種疫苗且產生乙肝表面抗體的接觸者,處理方式取決于抗體水平: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全球范圍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可能導致急性肝炎、慢性肝病甚至肝癌。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尤其對于高危人群(如醫務人員、新生兒和乙肝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尤為重要。
乙肝疫苗接種后抗體水平會隨時間下降,需根據抗體滴度決定是否加強接種。科學管理乙肝疫苗接種和抗體檢測,有助于有效預防乙肝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