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其傳播途徑主要包括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母嬰傳播以及密切生活接觸等。以下是乙肝傳播途徑的詳細解析及預防建議。
血液傳播是乙肝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之一,通過以下方式發生:
母嬰傳播是乙肝病毒的重要傳播途徑,主要發生在以下兩種情況下:
目前,通過對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母嬰傳播的風險已大大降低。
醫源性傳播指醫療操作中因器械消毒不徹底或處理不當而導致的乙肝傳播,包括以下場景:
乙肝病毒可通過性行為傳播,尤其是在以下情況下風險更高:
研究表明,夫妻間無防護措施的性行為傳播率約為14%。此外,乙肝病毒可通過唾液傳播,因此在口腔有破損(如潰瘍、牙齦出血等)時應避免接吻。
雖然蚊蟲叮咬被認為可能傳播乙肝病毒,但研究表明:
因此,昆蟲叮咬傳播乙肝的可能性可以排除。
與乙肝患者或病毒攜帶者長期密切接觸也可能造成傳播,尤其是通過以下途徑:
預防措施包括注射乙肝疫苗,并在抗體產生前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如使用避孕套。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日常接觸如握手、共餐、擁抱等不會傳播乙肝病毒,因此無需過度擔憂。
乙肝傳播途徑多樣,但通過科學的預防措施,如接種疫苗、規范醫療操作和避免高風險行為,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