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紅花(學名:Crocus sativus),又名藏紅花、西紅花,是鳶尾科番紅花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原產于西南亞,但最早由希臘人開始人工栽培(具體時間不詳)。目前,番紅花主要分布于歐洲、地中海地區以及中亞等地,并在明朝時期傳入中國。《本草綱目》將其列為藥物,中國浙江等地有種植。
番紅花以其獨特的香氣和微苦的味道聞名,是一種常見的香料,同時也是名貴的中藥材。優質的番紅花特征包括:花柱身長、色澤紫紅、滋潤且有光澤,黃色花柱較少,味辛涼。其藥用部分主要為花柱,因其具有強大的生理活性而備受重視。
番紅花煎劑對多種動物(如小鼠、豚鼠、兔、犬、貓)的離體子宮及在位子宮均表現出興奮作用。小劑量可引起子宮緊張性或節律性收縮,大劑量則可能導致痙攣,尤其對已孕子宮更為敏感。研究顯示,其作用強度排序為:煎劑>乙醇提取液>揮發成分>乙醚提取液。部分作用與腎上腺素能受體有關,但阿托品無法阻斷其作用。
番紅花煎劑可降低麻醉狗和貓的血壓,并維持較長時間,同時對呼吸有興奮作用。降壓時伴隨腎血管收縮,對蟾蜍血管也有收縮作用。此外,番紅花對離體蟾蜍心臟表現出顯著的抑制作用,甚至可使心臟完全停跳于舒張期,但停跳后易恢復,無纖顫發生。研究表明,這種作用可能與番紅花中含有的鉀鹽有關。
番紅花因其藥理作用廣泛,被用于多種疾病的輔助治療,如胃病、調經、麻疹、發熱、黃疸、肝脾腫大等。此外,其對心血管系統和子宮的作用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尤其是明確鉀鹽在其中的作用機制。
番紅花不僅是一種珍貴的香料,更因其多樣的藥用價值而備受關注,其在傳統醫學和現代藥理研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