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銀耳羹是否能過夜的爭議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一種常見的說法是,銀耳羹過夜后會因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而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本文將從科學角度分析這一問題,并提供合理的保存建議。
銀耳和木耳等食材中確實含有一定量的硝酸鹽,尤其是在干品狀態下。然而,泡發后的銀耳或木耳會吸收大量水分,其重量可增加至干品的9到10倍,相應的硝酸鹽含量也會稀釋至原來的十分之一。
此外,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均為高度可溶于水的物質。在泡發和清洗過程中,部分硝酸鹽會溶解到水中,因此多次清洗可以進一步降低其含量。
相關研究對木耳在水煮后室溫存放24小時的亞硝酸鹽變化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亞硝酸鹽含量從2.19mg/kg上升到2.59mg/kg,增幅極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目前缺乏針對銀耳的具體數據,但從理論上推測,其變化規律應與木耳類似。
日常飲食中,人們通常食用的木耳或銀耳干品不超過5克,相當于鮮品50克左右。如果用于煲湯,銀耳的用量更少,每天的攝入量通常為一兩朵,約100克(相當于兩碗)。
按此計算,銀耳羹中的亞硝酸鹽攝入量不超過0.3mg,而亞硝酸鹽引起人體中毒的劑量為200mg以上。因此,所謂“吃過夜銀耳羹會中毒”的說法并不成立。
科學研究和數據表明,適量食用過夜銀耳羹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但應注意合理保存和盡快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