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是一種由于母體對胎兒血液產生抗體,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中,破壞胎兒紅血球所引發的疾病。這種破壞會導致胎兒貧血,并在出生后因膽紅素過多而形成黃疸。
與新生兒正常的生理性黃疸不同,溶血性黃疸在出生時即可表現為嚴重的黃疸,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腦性麻痹、聽力障礙等嚴重后遺癥。
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主要原因是母嬰血型不合,尤其是ABO血型系統不合。母體的免疫系統會將胎兒的紅細胞視為“外來物質”,產生抗體攻擊胎兒紅細胞,導致溶血。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兒都會發生溶血性黃疸。據相關研究報道,ABO血型不合引發溶血性黃疸的發病率約為11.9%。
對于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早期發現和干預至關重要。如果懷疑新生兒存在溶血性黃疸,應盡快就醫進行詳細檢查,包括血液檢測和膽紅素水平測定。
在治療方面,輕度病例可能僅需光療,而嚴重病例可能需要換血治療。此外,母嬰血型不合的孕婦應在孕期接受相關篩查和監測,以降低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發生風險。
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家長無需過度擔憂,但需保持警惕,及時發現并采取適當措施,以確保新生兒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