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胎是一種因異常受精導致胚胎無法正常發育的疾病,主要表現為妊娠后胎盤滋養細胞異常增生,間質水腫,終末絨毛變成大小不一的水泡狀結構。這些水泡相互連接成串,外觀類似葡萄,因此得名。此外,葡萄胎也被稱為“水泡樣胎塊”。
該疾病在我國較為常見,尤其是在20-30歲和40歲副絕經期的女性中發病率較高。
根據病理特征,葡萄胎可分為以下兩類:
葡萄胎的病理特點和生物學行為不同于其他腫瘤,既有良性類型,也可能出現惡性轉變。
一般情況下,葡萄胎僅限于宮腔內,稱為良性葡萄胎。但在某些情況下,葡萄胎可能侵入子宮肌層,甚至發生遠處轉移,這種情況稱為侵蝕性葡萄胎,具有惡變行為。
完全性葡萄胎的惡變風險高于部分性葡萄胎。因此,針對不同類型的葡萄胎,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療和隨訪策略。
葡萄胎的主要治療方式是刮宮手術,其具體方案取決于子宮大小和內容物的數量:
對于存在惡變行為或隨訪困難的患者(如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區),需要進行化療以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清宮手術后,患者需定期到醫院復查,以監測病情是否復發或惡變。隨訪期間,建議患者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持續時間為1至2年。
定期復查和及時治療是預防葡萄胎惡變的關鍵。
葡萄胎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但需要早期診斷、科學治療和長期隨訪,以確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