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體感染是一種常見的病原體感染,除引起肺部癥狀外,還可能導致多系統損害。其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涉及皮膚、神經系統、心血管、泌尿系統及運動系統等多個方面。中西醫結合治療在診治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皮膚損害的發生率約為25%,主要表現為紅色斑丘疹、麻疹樣或猩紅熱樣皮疹,部分患者可出現水皰或大皰型皮疹。近年來,有伴隨滲出性多形紅斑的病例報道。
中醫認為此類皮膚損害屬于“邪傷衛氣”范疇,表現為口渴喜飲、目赤咽痛、頭面及軀體皮疹明顯,頸部痰核顯著,伴納呆、大便干結等癥狀。
據報道,住院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中約7%存在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臨床表現包括高熱驚厥、昏迷、腦膜刺激征及局灶性神經體征(如共濟失調、斜視、偏癱、視覺異常),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精神行為異常。
中醫將此類癥狀歸為“驚風”,認為其病因是感受時邪疫癘,痰熱積滯,內擾心神,導致抽風、昏迷等表現。
心血管損害的發生率為4%~5%,包括心肌炎、心包炎,甚至心功能衰竭。病理檢查顯示心房和心室內膜單核細胞浸潤,超微結構改變與柯薩奇病毒感染模型相似。心電圖可見心動過緩和P-R間期延長等異常。
中醫將此類癥狀歸為“心悸”或“心痹”,認為其病因是邪毒侵襲心臟,導致心脈受損、瘀阻不通,進而影響其他臟腑功能。
泌尿系統損害表現為血尿、蛋白尿及腎功能衰竭。
中醫將此類癥狀歸為“陰水”,認為久病導致陽氣不足、陰血受損,血行不利,病入絡脈。
肺炎支原體感染可引起關節炎,稱為肺炎關節炎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關節痛、肌痛及行走不便等。
中醫將此類癥狀歸為“熱痹”,認為是風熱濕邪侵襲所致,表現為身熱不揚、頭身困重、全身肌肉關節疼痛、納呆便溏、舌苔黃膩等癥狀。
目前,特異性IgM、IgG抗體檢測和聚合酶鏈反應檢測是確診肺炎支原體感染的主要方法。中西醫結合治療需根據病情、病程及肺外表現進行辨證施治,結合實驗室檢測結果靈活用藥。
肺炎支原體感染可累及多個系統,其多樣性臨床表現需綜合中西醫理論進行診治,以提高療效。